°C
2024.05
18SAT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靜止在餐桌上的魚——從臺灣漁業現況看海洋資源的永續觀念

臺灣漁業發達,漁撈歷史可上溯數百年,很會抓魚,也很會吃魚。臺灣每人每年的平均捕魚量和食魚量,都名列前茅,並且超過全球平均值甚多。

廖鴻基

2021-09-19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圖:遠洋魷釣(蔚藍文化出版提供)

魚——島國民生的重要資源

魚,魚類,海洋生物資源,捕獲後成為我們的食物時,也稱「海產」或「海鮮」。

老天給臺灣一流的魚類資源,大洋性巡遊魚類及陸棚底棲魚類再加上珊瑚礁魚類,魚種多樣,全球魚種三萬多種,臺灣沿近海已紀錄了三千多種,佔全球魚種十分之一以上。

臺灣漁業發達,漁撈歷史可上溯數百年,很會抓魚,也很會吃魚。臺灣每人每年的平均捕魚量和食魚量,都名列前茅,並且超過全球平均值甚多。比起其他肉類食物,魚類據高蛋白、低脂肪,及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膠質等,並且,魚類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是非常適合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健康食物。

儘管老天給我們一流的魚類資源,食魚量名列世界前茅的我們,恐怕沒太多人能夠從五花八門的魚獲中,分辨出「生態位階較低的大洋性巡遊魚類」。為何要食用「生態位階較低」的海產呢?

生態位階高的魚容易因食物鏈而產生生物毒素累積現象,假設海洋食物鏈底層的甲殼類身上毒素含量為一個單位,食物鏈低層的小魚,每天吃一百吃甲殼類,身上含毒為一百個單位;生態位階高的魚類,譬如:鯊魚、旗魚、鮪魚等,牠們一天可能吃了一百隻小魚,身上的含毒量將累積為 100 x 100 個單位。


圖:前鎮漁港(蔚藍文化出版提供)

食物鏈常以金字塔模型來形容,食物鏈越低,通常族群數量越多,因此「生態位階較低的魚」,會比較沒有數量匱乏的問題,身上毒素累積也相對較少(如鯖魚、鰹魚、硬尾魚等)。大洋巡遊魚類,隨海流浮游,四海為家,一生幾乎都在游泳,生活領域開闊,離岸較遠,受污染程度較低。陸棚底棲魚類,生活在離岸較近的陸棚(二百公尺深度內),以海床為家,因為棲地靠近人類生活的陸地,除了海岸或沿海開發造成的海流改變及海床棲地破壞,也因為離岸近,容易受獲,而產生過度漁撈壓力,再來就是棲地海床承接陸地大小河川排下海的眾多有毒物質,特別是工業廢水、農業及家庭廢水中常有的重金屬和有機氯。這些毒素,往往不容易被魚體消化分解,而殘留累積在魚身上,再經由海鮮食物,回到陸地上,回到人體。

也許下回吃海鮮的時候,問自己一個簡單問題:「盤子裡的這條魚是巡遊性、還是底棲性魚類?」知道答案絕不會讓這條魚比較美味,但會讓牠死得比較有價值,因為牠已經開始提供給我們腸胃以外的養分。當然,若能進一步在意,該魚是如何捕獲的,或了解牠的一些基本生態常識,都會讓我們得到更多元的養分,以及逐漸擺脫,吃到沒有海洋文化只剩海鮮文化的惡名。


圖:漁船海上作業(蔚藍文化出版提供)

永續精神——漁業管理


魚類屬於海洋可再生自然資源,只要採補量控制在低於魚類的繁衍量下,理論上來說,魚類資源將長久為人類永續使用。因此,現代漁業概念已逐漸進化為「責任漁業」,不再放任追逐漁獲量,更重視魚種資源的存續。不少先進國家,民眾在選擇海產時,甚至會考慮該海產是否為「永續漁法」(不傷害海洋生態的漁撈方法)所捕撈。

大約十幾年前,曾到美國東岸某魚市場買魚,發現攤架上有許多種魚,帶著「項鍊」賣(魚嘴到魚鰓間穿一條鉛封線)。詢問後才曉得,這幾種漁產是「限量魚種」。魚販解釋說,這幾種魚經美國魚類專家研究,計算出不會妨礙其繁衍量的「合理採補量」,再將這數量平均分配給採補這種魚的漁船,並規定捕獲這種魚,一定得繫上鉛封線才能上架拍賣。這樣的作法有效限制了該魚種的採補量,避免該魚遭受「過漁」的枯竭後果。

過度漁撈,簡稱「過漁」。臺灣沿近海多種野生魚類都有過漁壓力,面臨資源枯竭的窘境。應透過「漁業管理」(以法令規定及限制放任漁撈行為,譬如,限制漁撈的種類、數量、魚體尺寸、季節、方式等等),來留住原本豐富的沿近海魚類資源。

以釣魚為例,很多其他國家的釣客必須先到地方相關單位具填表格,申請證照。手續非常簡單,一般當場核可。除證照外並發給一本手冊及一把尺。手冊上有當地魚類的基本介紹,列出可帶回的魚種,說明可釣獲的數量及尺寸限制,並明確規定若釣獲特定魚種必須放回。反觀釣魚在臺灣則是自由自在,沒人理、沒人管。釣魚雖屬娛樂活動,但也算是魚勞行為,以小窺大,見微知著,觀察釣魚管理這種小地方,可以相當清楚知道臺灣的漁業管理,比起保育觀念先進國家,恐怕還處於非常初階的狀態。

本文摘錄自《十六歲的海洋課》,蔚藍文化出版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