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13MO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生活家養成記

用電影和孩子談生命中重要的事──溝通力

21 世紀學生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其中一項就是「有效溝通」。我們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看電影,開啟理解與對話的通道,陪孩子一起練習培養溝通力。

陳建榮

2021-08-08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Bruno Massao/Pexels

21 世紀的關鍵能力──溝通力

為什麼把「溝通力」擺在孩子所需能力的首位?美國關鍵聯盟協會提出,21 世紀學生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其中一項就是「有效溝通」。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學會表達,或是透過各樣媒介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以及讓自己了解對方感受,就容易陷入雞同鴨講的狀況,有「溝」而沒有「通」。因此,溝通力是孩子從小就需培養的基本能力。然而孩子最早學習溝通的模式,來自原生家庭與大人間的互動,然後才擴及到同儕的相處。我在處理同學間的糾紛時,有些孩子開口第一句話就是:「不是我!」就算旁觀的同學指證歷歷,甚至是我親眼所見,他們依舊否認到底。

 

仔細了解背後原因,才知這些孩子在家中一旦坦承犯錯,就會受到嚴厲責罰,於是在自我保護機制下,慢慢築出一道「否認」的牆。自我防禦過強的孩子,在學校的幹部、模範生選舉或分組活動上,總因人際關係不佳、溝通不良而四處碰壁。至於要如何達到有效溝通?由於情緒左右我們的狀態,所以得從了解情緒開始。

 

人在快樂時感到身心舒暢;生氣時容易失去理智、把耳朵關上;沮喪時看待世界灰暗無光;明明是擔心焦慮,卻說出隱含怒氣的反話,讓對方誤解,造成情感裂痕。若能有效溝通,就可以避免不當情緒的引發,因此,確實的覺察自我情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

 

皮克斯公司製作的動畫《腦筋急轉彎》,是我為幫助學生「了解情緒、增進溝通能力」安排的電影之一。我將該片視為一個引子,讓學生練習掌控並把情緒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體驗情緒的破冰活動定名為「情緒遙控器」。先將同學分組,並上臺表演,由一人控制類似電影裡的大腦情緒控制臺,當他按下「怒」鍵時,另一人就要表現出生氣模樣,按下「樂」鍵,則要表現開心,以此類推。接著,要求控制方將遙控鍵愈按愈快,怒怒、樂樂、驚驚、厭厭……扮演的同學開始在不同情緒的轉換疲於奔命,此時在臺下觀看的同學,早已經笑得東倒西歪。

 

演畢,表演者還必須接受同學的訪問。

「被控制是什麼感受?」

「哦,一下要哭,一下要笑,情緒起伏好大,我快累死了。」

「哇,原來被情緒控制是這個樣子,但控制別人情緒,卻有一種快感。」操控者誠實回答。

 

活動設計輕鬆、有趣,同時讓孩子了解情緒管理的重要。

 

對於日常中常見的親子、同儕、師生溝通狀況,推薦7 部電影,讓大人和孩子一起體會與學習,以下舉其中一部電影,加以說明。




情緒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

 

|電影:《腦筋急轉彎》 Inside out

美國/2015年出品/片長102分/普遍級

 

故事講述青春期少女萊莉,因為舉家搬遷到舊金山,無論在家庭、學校或曲棍球課外活動都面臨極大轉變;透過擬人化的樂、憂、怒、厭、驚等5個情緒角色,探討身心變化引起的內在情緒管理。藉著情緒在腦中的運作,於科學邏輯結構之下,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奇想冒險。

 

|本片亮點|

片中重點呈現「情緒左右著我們的溝通技巧」,並將難以表達的大腦運作情形,以及科學、心理學等有距離感的專業知識,用豐富的視覺呈現,成為皮克斯動畫的巔峰之作,此片也入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當樂樂、憂憂進入大腦控制的每一個部門時,也彷彿帶領觀眾進行遊戲闖關,跟著劇情一步步深入探索。

導演厲害之處在於,將主角設定為大腦有如狂飆風暴的青春期孩子,配上劇中主角因為搬家而產生適應困難的故事情節,呈現當孩子面臨環境轉換時的內在心路歷程,以及大人該如何跟孩子溝通、互相支持,去度過彼此不適應的過程,是絕佳的親子溝通案例。

 

|值得學習的角色|

樂樂:很像班上的資優生,許多事情都做得很好;有著強烈的控制欲,但離開大腦總部後,漸漸發現自己並不能掌控一切。雖然常批評憂憂的負面,但也發現憂憂講出來的話有時富同理心且發人深省,帶給別人極大的鼓勵。從掌控一切的中心人物,到最後願意把舞臺交給別人,是個具有自我覺察、使命必達的角色;也知道在主人萊莉做的決定中,何時該及時剎車,使事情回到原來的軌道。

 

憂憂:常處於悲傷情緒中,最經典的臺詞就是:「只有哭才能讓我慢下來,沉浸在人生的困境當中。」在自我否定、找不到自我價值時,隨著與樂樂闖關的歷程,無意間讓「幻想朋友」小彬彬再度振奮出場。這個角色讓我們看到了「聆聽」的重要性,聆聽使人感到被理解與接納,最後也讓樂樂學會傾聽自己。

 

小彬彬:一個令人充滿驚喜、有自己廣告主題曲、眼淚是糖果、可變出無數「完美情人」魔術、被藏在深層記憶區的「幻想朋友」,在最後願意犧牲自己,幫助樂樂逃離垃圾記憶黑洞。此角色讓我們知道,有時「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萊莉的父母:展現十分正向的親子溝通範例,但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多變情緒,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最後給離家出走又回來的女兒大大擁抱,讓孩子明白父母真誠的擔心。



攝影:Ketut Subiyanto/Pexels

|開啟思考的延伸提問|

 

★電影裡有哪些情緒角色,最常在生活中出現的是哪些?你喜不喜歡他們?原因是什麼?

 

★除了電影中的五種角色?你還有其他的情緒角色嗎?

師長可以先分享自己遇到挑戰時,大腦裡情緒角色的變化。我和孩子們分享:有一年暑假,我應邀去香港分享電影教學課程,主辦單位提出希望能實際示範一堂教學給老師們看的想法,並真的找來二十多位學生,這件事讓我感到很焦慮。

 

我形容當時自己的情緒:「大腦裡的控制臺被亂按一通。」我的憂憂說:「如果孩子反應冷淡怎麼辦?」厭厭說:「早知道不要答應就好了。」驚驚說:「啊,我會不會少帶了什麼東西?」怒怒說:「怎麼每次都沒有提早準備好!」樂樂可能會說:「反正去試試看。」當大人實際分享自身經驗,孩子便會跟著引導,進而分享討論;就有同學回答自己還會出現「呆呆」、「冷冷」、「煩煩」、「急急」等不同情緒角色。

 

★情緒是否有絕對的好或壞?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有什麼存在的重點?

 

★電影中有許多群島,包含:家庭島、友情島、曲棍球島、搞笑島、誠實島?你自己有什麼島?你的幻想朋友又是什麼?

 

以上的討論可以幫助孩子從電影連結自己的日常,例如問:「你的興趣是什麼?」從中幫助孩子創造更多生活趣味。

 

★憂憂因為不被重視而哀傷,你是否曾有同樣的經驗?這些經驗還包含哪些情緒?

 

人的情緒通常不只一種,而是混合了喜怒哀樂,才會有「喜極而泣」的形容,例如在考試、比賽時,前面可能帶著焦慮、緊張,當下也許憂心、沮喪,完成時又轉為喜悅。可帶領孩子討論這些情緒從頭到尾的轉折。

 

★難過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有什麼抒壓的祕訣?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 《用電影和孩子談生命中重要的事》,陳建榮著)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