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15WED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生活家養成記

疫情復燃,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

從可以自己控制的小事開始,穩紮穩打地執行。 過程中,讓你的心,透過這些小、卻十分重要的努力而被安撫, 你會發現,焦慮情緒會自然慢慢淡去。

蘇益賢

2022-04-04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Two Dreamers/Pexels

 

各位beyond beyond的讀者們好。近期國人們最關注的消息,莫過於新冠肺炎復燃且高速傳遞的資訊了,Omicron變異株具備高傳播力,雖然已有「輕症化」的趨勢,但看著確診數字每日四位數增長,民眾的心理壓力也在不知不覺中蔓延起來。

 

新冠肺炎病毒,威脅到的除了是人們的身體與生理機能之外,其實也深深影響到國人內心的心理狀態與情緒感受。這種內心蒙上一股陰影的狀態,也是我們在打贏這場防疫戰爭裡,必須要積極正視的現象。

 

這次專欄,我想以此為題,帶您重新認識疫情引發的情緒煩惱──「焦慮」是從何而來?以及,特別是在近期疫情大量爆發的期間,我們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安頓自己內心的焦慮情緒。

 

疫情引發的焦慮,源自於「失控」與「不確定性」

 

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情緒時常出現在人們對於當前情境感到無能為力、無法控制時。此外,在任何事情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的「不確定性」愈多,我們就更容易感到焦慮。因此,如您在最近這陣子因確診數字飆升而益發焦慮,其實是合理的情緒反應。

 

這陣子,我發現自己從起床至下午兩點之間,常處在一種「警戒」狀態,不知道等一下兩點的記者會,又會宣布哪些消息、今天確診數又會如何變化?

 

當我靜下心來觀察自己,我感受到內心有股擔心、焦慮與不安。不知道今天疫情會如何發展。我的「內心小劇場」時常不自覺開始上演,思考著台灣再次回到三級警戒,那日子、工作、未來會受到什麼影響。當小劇場開始上演,一開始的小焦慮就變成大焦慮了。於是,我發現自己心跳變得更快了⋯⋯當身體感覺變得更強烈之後,小劇場彷彿有了燃料,開始更用力地上演。

 

剛剛這一段過程,其實在焦慮症患者身上時常出現。雖然,我們因為疫情而感受到的焦慮,可能未必嚴重到符合「診斷」的程度。但疫情引發的焦慮情緒,其實也是透過類似的機制,影響著每一個人。


▲攝影:Anna Shvets/Pexels

 

焦慮和疫情一樣,非常容易傳染

 

此外,焦慮情緒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傳染」的速度特別快。

 

在書寫這篇文章的當下,中國上海正上演著民眾因高規格檢疫隔離政策而沒有食物吃的狀況。雖然台灣尚無因防疫政策而出現類似狀況,但在之前疫情嚴重爆發,防疫警戒升級那陣子,我還記得某個九點多的夜晚,我到某間量販店,打算採買一些生活物資。進入店裡,我就愣住了。架上許多商品,泡麵、日用品、衛生紙等,都被掃購一空。我這才想起,那天疫情記者會才宣布當日新增多名本土確診病例。

 

雖然店裡當時並沒多少顧客;很多民眾傍晚就來店裡採購了。但在我進入店裡,看到這樣「採購一空」的畫面時,自己的「焦慮開關」就被打開了。我偷偷問了其他買東西的人:「這次疫情,是不是真的很嚴重?不然為什麼大家反應這麼大?」

 

試想在「沒什麼人在場」的情境,焦慮就可以這樣被開始了。更別提「有人在場」的情境了。搭公車、捷運時,有人打了一個噴嚏、咳嗽,那種「不自在」的焦慮感在空間快速蔓延,相信是大家都曾有過的經驗。

 

應對焦慮,找回小小的控制感

 

了解疫情焦慮之後,接下來就來分享,在這段疫情不定的期間,我們可以如何應對焦慮,讓自己內心慢慢平靜,進而強化「心理的抵抗力」呢?線索其實就在剛剛提到焦慮的成因裡:既然「失去控制」會讓人焦慮,那「找回可以控制的事」就可以減緩人們的焦慮感。

 

日常生活中,事情大概可以分成「可以控制的事」與「無法控制的事」。疫情明天會有什麼發展,對民眾來說是無法控制的。但我們有時只會去留意這「無法控制」的一面,因而變得更加焦慮。

 

這時比較有幫助的做法是,試著轉變我們「關注的焦點」。想想在目前生活中,是否仍有一些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就算這件事情再小也沒關係。試著去關注這樣的「可以控制感」,對於轉化焦慮情緒有極大的效果。

 



▲攝影:Anna Shvets/Pexels

 

疫情期間,找回控制感的小任務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找回控制感呢?以下是幾項我正在練習的提案,也歡迎焦慮的讀者,一邊練習透過這些程序,來找回安定的心情:

►多加留意自己身上的「防疫破口」,出門戴口罩只是基本功。替換、摘下口罩時,務必留意手部清潔,養成規律替換口罩的習慣。

 

  • 減少出入人多的場合,如有需要,盡可能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安裝「台灣社交距離」APP,並記得把藍芽打開。
  •  
  • 任何潛在會觸碰到臉、眼、口、鼻的時機,如用餐、擦汗等時刻,落實洗手動作。現在坊間有許多「攜帶式酒精瓶」,若無法徹底洗手,使用自備酒精消毒也是替代方案。
  •  
  • 從外頭返家後,立刻洗手,並互相提醒家人也這麼做。養成扎實洗手習慣:「內外夾弓大立腕」。也利用洗手的時間,放鬆、沉澱一下自己今天的心情。
  •  
  • 依據政府疫情動態,配合施打疫苗;不管您過去打了第一劑、第二劑、第三劑了沒,考量身體狀況,現在加入防疫戰士的行列,永遠不嫌晚。讓身體超前部署地建立好防衛部隊,更是可控行為的一部分。
  •  
  • 近期因應孩童、老人染疫風險的新版疫苗施打政策也正逐步出爐,大人了解相關規則後,即時帶著孩子、長者採取對應動作。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剛剛列舉的幾個小事,完全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可以控制的。聚沙成塔,這些看似小小的任務,如果可以完全落實在每個國人身上,相信台灣的防疫能量,會有非常驚人的提升才是。

 

從可以自己控制的小事開始,穩紮穩打地執行。每次洗手時,告訴自己:「這是一件自己可以做好、而且對防疫有幫助的事。」過程中,讓你的心,透過這些小、卻十分重要的努力而被安撫,你會發現,焦慮情緒會自然慢慢淡去。

 

國際疫情仍屬嚴峻,台灣身為世界的一份子,自然無法避開所有的風險。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把自己能做的小事做好,向彼此散發安定的情緒,相信未來有一天,我們一定能慢慢地走出疫情的陰霾。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