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14TUE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生活家養成記

懸念的力量──我們真的能看到《獵人》完結篇嗎?

我們可以藉由「為蔡戈尼克效應」,轉化「懸念」的力量,來為生活創造更多期待感。關鍵在於,主動選擇你想要的懸念。

蘇益賢

2022-05-30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情境圖(攝影:Wallace Chuck/Pexels)



《獵人》再現?

 

近期在動漫界引起騷動的大事,莫過是已經停止更新超級久的《獵人》(HUNTER×HUNTER),其原作漫畫家冨樫義博開了推特帳號。

 

從五月二十四日開帳號到現在不過幾天時間,其追蹤者就達到兩百三十萬人(撰文時的數據)。短時間內竄升的追蹤數,已經超過經營推特多年、在日本熱門漫畫特刊Jump連載漫畫《我的英雄學院》的漫畫家堀越耕平(217萬),立刻成為日本漫畫家的推特人氣王。

 

因為推特帳號是讓人不解的一段亂碼@Un4v5s8bgsVk9Xp,很多人懷疑有詐。不過,經集英社廣報部、其他漫畫家,還有冨樫義博前助手的說法,帳號確實是本人沒錯。

 

對於早已習慣冨樫「外出取材,本次休刊一回」的讀者來說,看到冨樫現身,自然讓人驚喜。不過,讓粉絲倒抽一口氣,按捺不住、期待萬分的更是,他在推特上張貼的幾張照片,疑似是《獵人》新進度的手稿!從第一則推文5/24,手稿圖片在標記頁碼之處寫著「6」、5/26發文的手稿寫著「7」⋯⋯在筆者蘇蘇撰寫此文的49分鐘前,冨樫發的手稿照上面寫著「10」。

 

居然每天都有進度?!看來長期拖稿的冨樫,正在努力重新找回創作的感覺。而這樣的動態,讓許多已經「心死」的《獵人》迷們又開始再次期待:難道,在有生之年內,我真的能看到獵人的完結篇嗎?

 



▲情境圖(攝影:Mikhail Nilov/Pexels)

 

《獵人》讀者都有過的悲傷五階段

 

蘇蘇迷上《獵人》的年代起於高中時期,那時《獵人》的世界觀、劇情架構真的非常迷人,死忠粉絲的我還買了每一集東立出版的漫畫呢!只是,隨著更新進度緩慢,一直到後來長期停更⋯⋯像我一樣的獵人迷,大概早已經歷過了心理學家庫伯勒—羅絲(Kubler-Ross)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吧!

 

1.一開始是「否認」──「不可能吧!我相信冨樫的創作能量!他應該只是身體不舒服吧?!」粉絲們不願相信「停更」已成既定事實,不願面對這殘酷的真相。

2.後來,變成「憤怒」──「冨樫,你太過分了吧!我已經買了前面這麼多集漫畫,你現在跟我說你不畫了!」

3.發現生氣也沒有用之後,我們在心中開始「討價還價」──「哎,你不用一次畫完整本沒關係,但至少在週刊上多連載一期就好,一期就好,可以嗎?」

4.發現討價還價沒有用之後,我們於是陷入了「沮喪」與最後的「接受」階段──體認到《獵人》這個故事大概真的不會更新了。許多網友分享,未來如果獵人更新,要請後代子孫幫忙燒給上天堂的自己看,應該也是到了這個階段。

 

「懸念」的力量:蔡戈尼克效應

 

《獵人》的完結篇到底是什麼?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事情懸而未解」的狀態,會一直在我們的心中佔去一個位置。就像每當我看到家裏的漫畫一直都沒有買齊、確認完結時,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此現象由俄國心理學家蔡戈尼克(Zeigarnik)提出,又稱「為蔡戈尼克效應」。

 

仔細一想,這種「懸念」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好比,前陣子讓國人沉迷的台灣戲劇《華燈初上》第二季完結後,隔了許久才上傳第三季(也就是故事完結)。在看到第三季之前,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有段時間真是心神不寧(更討厭的是,有段時間連「第三季」何時上映也沒有交代)。直到真的看完第三季,心癢難耐的我們終於「完成」了這個故事,在心中給這件事一個交代,象徵性地劃下句點。而後,才能將這件事慢慢從心中放下。

 

這種效應也有它酸甜的一面。不管結果、過程好壞,初戀對一個人來說,總是那麼地難以忘懷。因為,初戀多半是「未完成」的,未來,多半也無法「完成」的。因此,它總是會在一個人的心上,佔去一個位置。

 



▲情境圖(攝影:Erik Mclean/Pexels)

 

善用懸念的力量,讓生活充滿期待感

 

不過,我們其實也可以藉由這個效應,轉化「懸念」的力量,來為生活創造更多期待感。關鍵在於,主動選擇你想要的懸念。

 

在我的待辦事項APP裡,有著一個「想去的地方」清單。裡面存放的是各種不管是雜誌還是媒體、網友分享過,值得一去的餐廳或景點。當然,對平常忙於記得其他要務的大腦來說,這些資訊並不是那麼「獵人」,大腦多半不覺得它們有重要到必須在腦中挪出位置來存放。生活一忙、時間一過,我們很容易就忘了這些讓自己期待的事物。因此具體做法是:

 

(一)養成習慣,借用「外部大腦」(手機、筆記本)來儲存這些喜愛的「懸念」。

(二)三不五時重新回來看看它們,重新回味當初記下它們的原因。

(三)在日常生活中,漸進式完成這些懸念。

 

就像是大人對小孩說,寫完功課之後,你就可以「看巧虎、玩玩具⋯⋯」。長大之後,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推動」自己,重新想起某些獎勵的美好,並且透過這樣心癢癢的感覺,鼓勵自己去完成其他任務。在任務完成後,就好好投入懸念的懷抱,盡情享受吧!

 

完成這篇文章了,我可以去那間我很想去的咖啡廳了!大家下次見!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