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02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順應天地人的飲食之道──從吃來養生

順應天地人的飲食之道,才「能與天地的節奏同步、共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活得很累」。

沈維君

2021-06-15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Acharaporn Kamornboonyarush/Pexels

我們每天都吃飯,有時還不只三餐,究竟該怎麼吃,才能把食物化為有益身心的能量,而非損耗身體?


徐文兵中醫師在《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中提到,他有一回遇到一對夫妻,兩人都是高知識份子,堅持孩子應該「照科學養」,依循正常時間吃三餐。如果還沒到吃飯時間,孩子餓了也不給吃,但等到時間可以吃了,孩子卻早已餓過頭,久了反而生病。

徐文兵忍不住指出飲食應當順應自然:「我們在了解食物本性的基礎上,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順應自然之道的事情,這叫『有德之事』。」若好好傾聽內心與身體的聲音,其實我們的身體自有養生之道。

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才是完美的飲食


要了解有助於養生的飲食之道,首先得搞懂「膳」這個字。中國文字中常可見到「膳」,例如御膳、藥膳,那麼,「膳」真正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最早是以分餐形式用膳的。至於一群人圍著大桌吃合菜,這種用餐形式是北方遊牧民族帶進來的,他們習慣共食一個盤子或鍋子裡的飲食。在此之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點像我們在日本料理店看到的定食,把湯、菜、水果、飯、肉或魚盛於小碟或小碗,放在托盤上菜。徐文兵以「商周天子陪葬講究『九鼎七簋』」為例,指出那其實就是給天子上菜的食器,換成白話,其實就是一些杯子、碗筷、勺子等等,而且都是訂製的,有其講究。

也就是說,「真正的膳應該是根據不同身分、地位,還有體質,為每個人量身訂製的飯菜。」所謂完美的「膳」,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搭配。有些料理即便在世俗眼光看來奢華昂貴、營養補身,只要不適合自己,就不是完美的膳食選擇。因此,中國古代設有「食醫」一職,專門替皇帝制定膳,相當於規劃營養食譜的營養師,而且這個營養食譜不只養身,還養心,達到養生防病的功效。



攝影:Eva Elijas/Pexels

現代人重視「營」,忽略「養」


現代人常說「營養、營養」,究竟什麼叫「營」?什麼是「養」?所謂「營」,指的是刻意為之,因此中文裡有「鑽營」、「經營」等詞。現代社會往往重「營生」,因此報章媒體、書籍出版的主題大多談勵志、職場成長、成功學、致富,直到身體出了問題,才開始重「養生」。

至於「營」與「養」之間的區別,徐文兵認為:「『養』是強調順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養生』,夏天叫『養長』,秋天叫『養收』,冬天叫『養藏』。所謂『營』就是逆其根、罰其本、壞其真;所謂『養』就是順,順養、順其性。」因此,營養指的「是先要順養,然後再去經營」。


攝影:NIKOLAY OSMACHKO/Pexels

飲食之道當順應天地人


中國古代特別注重天地人和諧,不論是八字、風水、中醫、《易經》,都是如此,中國營養學自然也不例外。「天」指的是天時,我們應該吃當季食物,而且吃的時間與份量也要順應季節變化。更講究一點的人,還會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制定膳食。「地」則是吃當地的食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則是傾聽身體的聲音,什麼時候餓?當下想吃什麼?就像大家可以提出各種科學理論來證明應不應該吃早餐,但重要的是你餓不餓、想不想吃早餐。

徐文兵以冬天的食物為例,冬日需養藏,所以應該吃實,如松鼠吃果仁。「當我們吃根莖植物的時候,或者是鬚根的植物,氣是往下沉潛的;若是吃發芽的,或者是一些開花的植物,氣就會往上浮。」身體與天地的能量是相通的,若逆天而行,氣該往下沉時吃一些讓氣上浮的食物,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唯有順應天地人的飲食之道,才「能與天地的節奏同步、共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活得很累」。

在《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中,徐文兵詳細說明了中國傳統順應天地人的飲食之道,包括「飲食要講究道、理、法、術、器」、「老天賦予各種食物的不同能量」、「如何吃飯」(五穀為養)、「如何吃肉」(五畜為益)、「如何吃水果」(五果為助)、「如何吃菜」(五菜為充)、「如何喝水、喝飲料」、「如何觀察得知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調整飲食」……這些篇章深入淺出,值得一讀,在嘗試時別忘了傾聽身體的變化,體驗一下是否這樣的飲食之道真的有助於養生。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