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12SU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南投竹山小鎮遊蹤

竹山鎮,八通關古道的起點,是漢人在南投開發的第一站,亦是入山、通後山的交通要道,本為平埔族、泰雅、布農、鄒族等各原住民族遊獵之地。

劉書甫

2023-06-16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從地名與街景推想竹山的「性格」

 

我站在三級古蹟 「連興宮」媽祖廟門口,看著觀光告示牌上的文字:竹山,舊名「林圮埔」。心想:中間那個字,怎麼念啊?

 

竹山鎮,八通關古道的起點。明鄭時期林圮入山開墾,是漢人在南投開發的第一站。林圮死於與原住民的衝突中,後居民以其名為地名,以茲紀念,這自然是漢人觀點。

 

竹山就地理位置而言,是入山、通後山的交通要道,本為平埔族、泰雅、布農、鄒族等各原住民族遊獵之地。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更令竹山成為往後每一位統治者必爭之地。

 

走訪近今日竹山老街,除了幾間主要的廟宇,街巷內藏著大大小小的神壇、宮廟,棺木店、禮儀社、鮮花店、擇日館隨侍在鄰近;從橫街走到下橫街,一路能見打鐵巷、農具店、米店、米麩店、蔘藥房;而員林客運和臺西客運並列於菜園路上,這一切在在展現竹山鎮做為昔日核心市鎮與轉運中心所發揮的基礎社會功能。還有,連續看見幾間賣魷魚羹的老店,似乎也展現這座不靠海的樞紐小鎮自帶的貿易性格。


▲來發鐵店(攝影│劉書甫)

而大都市在不同年代曾經流行過的飲食風潮,自然也傳入這座小鎮,例如販售西點蛋糕的西式烘焙坊,例如八〇年代的泡沫紅茶簡餐店。現今觀光化的小鎮,自然也充滿其他外來或連鎖加盟的飲食店。


走逛小鎮,吃各種QQ的小食

 

進入小鎮走逛之前,我先到「三十年代番薯包」買了個手作的番薯包和一盒蜜番薯。老闆說,紅番薯是清代嘉慶君認證過的在地物產。以紅番薯做為外皮,包入高麗菜與蝦米的「番薯包」,是老竹山人的「便當」。早期道路交通與外食不如今日方便,竹山人早上出門,入山林工作至傍晚而歸,帶上三兩個番薯包,做為中午的便餐。竹山做為早期的竹材集散地,竹筍稍後加入內餡,成為今日所習見的口味。南投也是茶鄉,到朋友家喝茶作客,往往也會帶三兩個番薯包去,喝茶之前給大夥墊墊胃。



▲番薯包(攝影│劉書甫)

用番薯與竹筍作的QQ的食物,除了番薯包,還有肉圓。連興宮對面有一間傳承四代的「百年廟口肉圓」,也是用番薯粉為皮,包肉餡與筍片,配上豆腐丸子湯。臺西客運旁,由一對兄弟各自開設的「寶島冰果室」和「吉利冰果室」也賣這個組合,似乎也頗受在地人歡迎。我們中部人肉圓吃多了,沒有特別感覺。


▲廟口百年肉圓(攝影│劉書甫)

 

隔幾步路的「農會四果圓仔冰」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的四果並非四種水果,而是紅豆、大豆、花生和圓仔四種冰料,淋上砂糖水。其中,花生並非一般常見的、熬煮鬆綿的花生,而是炒製硬脆的花生,為這碗古早味四果冰帶來不一樣的口感和香氣。


竹山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竹子

吃完冰,我走進「連興宮」乘涼,發現裡面有一尊竹編的媽祖娘娘。雖然模樣樸拙,但看見在地信仰與在地產業文化相結合而成的象徵物,煞是有趣。



▲元泰竹藝社(攝影│劉書甫)

竹子是竹山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早期臺灣對於竹的利用,除了建屋舍、作家具、船筏等生活建材之用,也用於造紙。日本殖民時代,日本人也引進株式會社開發竹山豐厚的竹林資源,運往林內的造紙廠。對在地竹農而言,那是一段充滿矛盾與妥協的歷史往事。

 

而砍下的竹子,會利用清水溪做為水路,將竹子綁成排狀,讓竹排順流而下,放流至林內、二水、溪洲、西螺等地販售,俗稱「放竹排」。「連興宮」裡有一塊道光年間的石碑「嚴禁勒索竹排船伕碑」,是當時的知縣李振青所設立。石碑記載了放竹排的排伕,經常於清水溪、濁水溪會流的東螺一帶遭到勒索,遂向官府呈報。最後由官府出面達成制定「過路費」的協議,這才免除排伕遭受勒索的情形。

 


▲嚴禁勒索竹排船伕碑(攝影│劉書甫)

隨著時代變遷,產業與生活型態改變,竹業沒落後,除了少數業者力求產業轉型,竹子也成為小鎮文創的元素被重新利用:竹青庭餐飲室內空間以竹編造型完全包覆;化身冰果室的臺西客運,販售著以竹筒為容器的冰品;元泰竹藝社更以不同竹種的特性,設計出一系列竹製的生活用品。

 

傍晚離開前,我繞回三十年代番薯包想再買一顆番薯包,為自己這趟竹山行和整個竹山的過去作個「回味」,沒想到這超人氣在地點心,竟然早早就售完了!

 


▲臺西客運(攝影│劉書甫)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