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03FRI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美食家養成記

印刻台灣各地風土的街頭小食──蚵嗲

讀書、工作,我在台灣不同區域遷徙長居。在地庶民小食,是我耙梳在地風土的線索,與刻劃當地的味覺印記。蚵嗲,就是其中一款。

呂立翔

2022-04-08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我一直認為炸蚵嗲是一門精湛的手藝(攝影/呂立翔)

 

不同風土養成下的蚵嗲風味

 

庶民小吃承載了在地風土,與時代變遷的印記。尤其是那些,在不同地域,被各自詮釋的街頭小食。

 

讀書、工作,我在台灣不同區域遷徙長居。在地庶民小食,是我耙梳在地風土的線索,與刻劃當地的味覺印記。蚵嗲,就是其中一款。

 

「扣仔嗲」、「蚵嗲」、「炸粿」、「蚵仔炸」,都指涉那塊,外著金褐炸衣,內裹燙口蚵仔蔬菜餡料,碗口大小的淺碟狀炸物。

 

南投的「阿連扣仔嗲」

我慣稱「扣仔嗲」,是源自家鄉南投,店攤多以扣仔嗲作稱。孩提時,家中偶會到「阿連扣仔嗲」外食。「阿連扣仔嗲」至今已相傳四代,據稱前後約有百年歷史,搬遷過幾次,我最早有印象的店址,位於在地人俗稱「三角公園」的仁壽公園旁。

 

當時,現已年近八旬的老闆陳木蓮老師傅,端坐在門口的大油鍋前,用著特製的長木筷,不斷翻炸滾油中的扣仔嗲。

 

我一直覺得製作扣仔嗲,是一門精緻的手工活。師傅操起鐵柄勺,抹上幾抹白漿,拱掌抓起一把青翠韭菜末置上,擱上幾顆鮮活蚵仔,迅速抹上幾抹白漿,將柄勺輕巧推入油鍋滾炸定型,才輕敲鐵柄,讓扣仔嗲脫離柄勺,翻滾沉落鍋中。

 

我常盯著師傅製作過程入迷,液態粉漿,細散韭菜末,還有滑溜蚵仔,到底怎麼平穩地成形而不散落?光想著就覺得比包子餃子難上許多。

 

「阿連扣仔嗲」的口感與味型,是我對扣仔嗲的風味定錨。

 

以在來米和黃豆製成的粉漿,炸出羽薄脆炸衣,帶著隱約半透明感與豆米香。輕咬即破的脆衣,湧出帶汁清脆的噴香韭菜氣息,還有在南投這個唯一不靠海的城鄉,罕顯地海水滋味──蚵仔。

 

「阿連扣仔嗲」的老闆陳木連說,他們用的蚵仔來自彰化芳苑。

 



▲在老厝中的芳苑「大樹下蚵仔爹」(攝影/呂立翔)

 

 

彰化芳苑的「巷子內蚵仔炸」與「大樹下蚵仔爹」

芳苑鄉是台灣蚵仔的重要產區,自然,位於芳苑附近的王功漁港,有多家知名扣仔嗲,當地慣稱「蚵仔炸」。

 

「巷子內蚵仔炸」店如其名,還真的在巷子內。不小心跟著導航開進窄巷中,是會很窘迫的。好菜不怕巷子深。幾次到「巷子內蚵仔炸」,令人崩潰的不是那排隊長龍,而是前面的人都三、五十顆的買。

 

「大樹下蚵仔爹」令人崩潰的則是,下單後,店員會提醒你,要等一小時喔。

 

炸衣粉漿同為黃豆與在來米組成,內餡蔬菜同為韭菜,產地之利,蚵仔鮮活不在話下。「大樹下蚵仔爹」的炸衣尤為薄脆,韭菜段切長度適切地展現鮮脆口感,蚵仔選料佳,特製的蒜味醬與辣醬對味,是我目前吃過蚵嗲中的高標。

 

雲嘉南的蚵嗲

成年後,搬到南部居住。在嘉義、台南,這樣炸物,常以「蚵嗲」稱之。

 

關於「嗲」這個字的源由,有不同說法。一說是福州方言的「蚵」音近「嗲」字。另一說,「嗲」,音同閩南語中的數量詞「塊」。隨著人口挪移文化交融後,衍生而出。

 

「扣仔嗲」的說法眾說紛紜。一說自炸蚵嗲用的鐵柄杓形狀。一說為早期將粉漿、蔬菜、蚵仔,放入洋鐵罐中炸成,取其閩南音。也有一說是早年物資缺乏,炸油重複使用多次,炸到後來因焦帶苦,因此時稱「苦仔嗲」。

 

在雲嘉南地區,吃到的第一口蚵嗲,對我來說是味覺上的文化衝擊。內餡改以切得細碎的高麗菜為主體,多數以薑做味型。甚或,摻和豆芽菜。



▲雲嘉南蚵嗲多以高麗菜為餡體薑為味型(攝影/呂立翔)

 

 

一塊蚵嗲,各自表述

 

後究其因,一塊蚵嗲,各自表述,多源於當地的風土物產。

 

彰化同桃園、花蓮為台灣最大的韭菜產區,這類庶民銅板小食,自然以當地盛產豐美價廉的食材為主。韭菜就成為彰化一帶「蚵仔炸」的蔬菜主體,南投近彰化,蚵仔與韭菜來源,還有作法沿襲彰化,不無道理。

 

嘉義東石是台灣蚵仔四個重要產區之一,其他除了剛剛提到的彰化王功,另有雲林台西和台南七股。

 

雲林為台灣高麗菜的重要產區,嘉義產薑。雲嘉南地區的蚵嗲,蔬菜餡與味型大致與此脈絡有關。

 

在東石吃蚵嗲,多會到先天宮廟口的六十年老店。不過東石各式蚵仔料理盛行,胃納有限的情況下,較常到蚵仔料理店嚐蚵,我最常去的是「阿春小吃」,用餐環境稍微簡陋,但餐點品質沒讓人失望過。

 

蚵嗲有不同衍生型,以豬肉、花枝、蝦仁等替代蚵仔本體。

 

台南七股同是台灣蚵仔四大產區之一,其位於青鯤鯵的將軍漁港,還有另一項在地特色物產──火燒蝦。

 

八斤生蝦曬成一斤的火燒蝦乾,同是頗能代表在地風土的物產。因此當地的蚵嗲,有加入火燒蝦乾的版本。「青鯤鯵古早味蚵嗲」與「秀里蚵嗲」各有擁護者。無獨有偶,南投「阿連扣仔嗲」的蝦嗲,也加了來自南投水里鄉的野生溪蝦。


▲以當地炸溪蝦做成的蝦嗲(攝影/呂立翔)

 

雲林的蚵嗲派別另有特色,以沿海鄉鎮麥寮、口湖、台西向內陸延伸,褒忠、東勢、元長、北港,都可見到蚵嗲蹤跡。蔬菜體大致延續高麗菜與薑味的調性,衍生型較特別的有鴕鳥嗲。甚或在非常早期的年代,有所謂的「海豬肉嗲」,後因保育觀念,法令上已經禁止。


▲麥寮有少見的鴕鳥嗲(攝影/呂立翔)

 

在雲林部分鄉鎮,會以「炸粿」稱之,以地緣關係來看,相鄰外島澎湖,島上也多以「炸粿」稱之,或許與人口流動,文化相融有關。

 

家母老家在竹南,每年初二伴隨家母回娘家,表哥們會購買「中港炸粿」的蚵嗲給我們當點心。也讓這些離鄉在外的長輩們,回味幼年時的滋味。因此「炸粿」是家母對於蚵嗲較慣常的稱法。這邊作法調味大致同中部,韭菜餡,無薑味,嗲體較薄,比例上炸衣較厚,走的是脆香路線。

 

鄰近的新竹市,有間別具特色的排隊名店「北門炸粿」。特色是蚵嗲形體精巧,只有尋常的三分之一。若尋常蚵嗲像淺碗,這兒的就像小醬碟,價格為十二元。

 

去蚵嗲攤,不要只吃蚵嗲

 

除了蚵嗲裡頭肉類變化,蚵嗲攤其他炸物,也可一窺各地風土代表性。

 

南投「阿連扣仔嗲」,另一招牌名物「韭菜條」,將小束韭菜對折捆起裹漿去炸,起鍋切段,是韭菜獨有的辛香,與更鮮明的甜脆口感。另一樣則是接受度絕對兩極的「炸香菜」。還有一味值得一嚐,是炸蒜仔。不是炸蒜頭喔,而是炸蒜苗。整支蒜苗裹漿去炸,如日本天婦羅般精采。


▲韭菜捲也是不能錯過的炸物(攝影/呂立翔)

 

新竹「北門炸粿」點單上的炸蒜頭,同為炸蒜苗,延續古法將蒜苗段一頭切花,炸完之後,如同一把迷你花束,十分有記憶點。


▲炸蒜苗同樣不能錯過(攝影/呂立翔)

 

蚵嗲食材組成受地緣影響,衍生出自有樣貌。隨著人口挪移帶動的文化交融,在地域分佈上無明確的隔閡。我個人認為,也無優劣,與何謂正統。人人心中都有一塊自己衷意的扣仔嗲、蚵嗲、炸粿、蚵仔炸,那是一種味覺上的身份歸屬與認同。

 


▲用蕃薯葉包裹蚵仔的包葉仔扣仔嗲(攝影/呂立翔)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