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13MO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美食家養成記

我在嘉義學吃內臟鄉土料理

內臟料理多需就地新鮮處理,物盡其用,食材運用率最大化。倚賴的更是料理人手藝,將樸實的食材,轉身成一味平價的美味料理。這或許就是鄉土料理的智慧與精髓。

呂立翔

2023-08-20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這是小肚……這是心管……這是生腸……」

 

站在沸滾氤氳的大鍋前,老闆娘持大鐵杓,從腴脂高湯中撈揀一塊塊豬內臟,我忽地有種「字都識得,但全聽不懂」的困窘。

 

對於豬內臟的認識實在狹隘,大致就是普羅那幾款:麵線裡的大腸,四神湯內的粉腸,熱炒店的煎豬肝,天冷進補時的麻油腰花。

 

林聰明沙鍋魚頭──天梯

嘉義市「林聰明沙鍋魚頭」的阿菁涼菜,點單上有道「天梯」。上桌後,看不出究竟,口感像居酒屋裡的雞軟骨。查了才知道,是豬上顎連接牙齦的軟骨,沒有肌肉與脂肪,脆韌脆韌。



▲天梯是豬上顎連接牙齦處(攝影│呂立翔)

現在想起來,那是在嘉義探索內臟料理的開端。

 

菜鴨魯熟肉──白灼豬心與豬舌


初嘗白灼豬心與豬舌,是在嘉義市朝陽街的「菜鴨魯熟肉」。入口無腥,肉鮮脂淨。彈中帶韌,嚼感與肉感並蓄。較肉耐嚼,又不致久咬不爛,更能切感食材質地。

 

嚐到白灼內臟的鮮美甜頭,讓我對內臟料理需以重口味去腥改觀,助跑了我對內臟料理的探索。



▲嘉義「菜鴨魯熟肉」的豬心、豬舌讓我嚐到白灼內臟的美味(攝影│呂立翔)

溪口豬血湯──清豬血湯與黑白切

持續往內臟料理新手村邁進,另一處跳板,是在嘉義溪口的「溪口豬血湯」。

 

以豬血湯為名,豬血與湯頭自然不在話下。一碗六十元的綜合豬血湯,除了招牌豬血,湯內還有五六種豬內臟。

 

我更推薦的吃法,是點碗清豬血湯,配上一份五十元的黑白切盤。同樣有五六種內臟,乾吃直嚐內臟肉鮮,細品不同肉質的嚼感。完全可不沾醬,沒有腥羶異味。


▲嘉義「溪口豬血湯」的五十元黑白切就可享用四五種內臟(攝影│呂立翔)

 

至此,開始感受內臟鄉土料理的精要,好比日本生魚料理,在最少調味的料理下,直球對決食材本身的鮮度與品質。

 

粉豬肺粉有味──心包油


位在嘉義梅山最熱鬧的中山路上,「粉豬肺粉有味」攤前那鼎沸滾大鍋,加速我對內臟鄉土料理的進階探索。


▲在嘉義梅山「粉豬肺粉有味」的那鼎大鍋探索進階內臟料理(攝影│呂立翔)

 

老闆娘教會我,那盤捲如花圈結的生腸,是母豬輸卵管,又叫「子宮角」。白色中空管狀叫「心管」,又叫「脆管」,是連結心臟的大動脈。那如同豬籠草,帶一小口的橢圓盅,叫「小肚」,這猜不到,是豬的膀胱。細長管連著拳頭大腔口的叫「管頭」,是連結著氣管的咽喉。

 

隨著老闆娘鐵杓起落,邊介紹講述,我瞠目結舌。高中生物課的器官結構圖,從腦中瞬地閃現。

 

談起器官部位,略顯生硬,跟美味乍難連結。但那豐富多樣的嚼感,是相當迷人的。

 

我推薦嚐嚐他們的「心包油」。包覆在心臟外頭的脂肪,但沒有肥肉油膩,口感細緻滑嫩,油脂豐腴。

 

學習吃內臟,是一種食材視野的拓展,感受軟骨、筋膜,與不同部位食材肌理的口感。

 

車站黑白切──內臟料理實境圖解

如果要有系統地認識內臟料理,推薦嘉義朴子的「車站黑白切」。攤前白鐵玻璃櫃中,各部位分門別類擺放整齊。更棒的是,都有白底紅字名稱標示,根本就是內臟料理實境圖解。


▲嘉義朴子「車站黑白切」的內臟料理實境圖解(攝影│呂立翔)

梅山阿美豬肺──粉豬肺

說起內臟料理的大魔王,絕對得試試豬肺。洗淨後的豬肺,灌入粉漿炊煮成形。又稱「粉豬肺」,也叫「豬肺粿」。

同樣在嘉義梅山,車站圓環旁,社教路上的老店「梅山阿美豬肺」,幾乎桌桌都有一盤,白色厚切如粿般的豬肺。


▲粉豬肺是進階內臟料理的大魔王(攝影│呂立翔)

為什麼說是內臟料理的大魔王?

 

是因豬肺滿佈微血管與肺泡組織,但凡腥味多來自血液,徹底清洗是入口無腥的關鍵。另則肺泡組織,和我們認知的內臟質地大相逕庭,透過粉漿灌填炊製成形的口感,也是一門技術。

 

我曾在外地吃過處理不甚佳的豬肺,那股腥氣加上海綿般的質地,有些嚇人。

 

「梅山阿美豬肺」的粉豬肺,不沾醬直接入口潔淨無腥。灌填粉漿後的豬肺,轉身彷如帶著淡麗肉鮮的柔粿。


▲粉豬肺又叫豬肺粿(攝影│呂立翔)

巴掌大的粉豬肺,一片五元,切上兩片即足盛一盤。店家沒提供飯麵主食,觀察當地人多點份豬肺當主食,再搭配一兩樣內臟,至多數十元,就一餐豐足。

 

雖說內臟料理處理得好,不沾醬直球對決,是我最推崇的吃法。但吃食後段,點蘸店家提供的醬料佐吃,則是風味巧搭的吃趣。

 

店家通常會提供一小碗蘸料,多為自家調製的醬油膏,另有辣椒醬、蒜泥,也幾乎供有綠色芥末。醬裝一碗,內呈深褐、赭紅、銘白、黛綠,四大色區。

 

我不偏好和勻,喜歡蘸點各色區,如同調味盤,嘗搭不同風味組合。

 

內臟料理迷人之處,在於一小盤,甚或一小塊,即可品嚼到多樣口感。耐嚼細嚼,更能放慢品食過程。內臟料理多需就地新鮮處理,物盡其用,食材運用率最大化。倚賴的更是料理人手藝,將樸實的食材,轉身成一味平價的美味料理。這或許就是鄉土料理的智慧與精髓。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