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06MO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美食家養成記

獨鍾老餅店

我接過入口,哇!餅皮有著細緻的奶油香氣與鬆軟口感,紅豆內餡糖香與豆香兼容並蓄,口感細緻柔滑,我馬上理解老闆娘所說的高級感,那傳達的不只有富足,而是在富庶之後,轉為內斂的含蓄雅致。

呂立翔

2021-12-16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百年老店李亭香(攝影|呂立翔)



西點與漢點各擅勝場

 

有時在社群分享甜點食後感的貼文,會在文末開玩笑地說:「男子漢是不吃甜點的。」朋友們總笑我在說反話。

 

一半是,一半也不是。

 

我的確沒特別嗜吃甜食,但看到沒嚐過的,總想一試,因為好奇那是什麼樣的風味跟口感?甜點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味覺探索的一部份。

 

法式甜點精緻漂亮,味道口感層次豐富多變。我的好友甜心主廚,在開現在這家餐館「T.M.D」之前,是經營一家甜點店「甜心亭」。我總喜歡坐在吧台前的位置,點一樣沒試過的甜點,一邊細嚐,一邊聽甜心主廚跟我分享這份甜點的每個細節。

 

我也鍾愛探索漢點的風味。到各處造訪時,總會搜尋附近的漢點店,尤其是那些老餅店。

 

多數的漢點,在外型上沒有西點來得華麗,單體風味上也不一定如西點般層次豐富。簡的來說,漢點就是較為樸實單一。

 

但在我心中,兩者沒有高下,因為他們各自乘載的,是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大多數甜點的起源,都不是為了民生必需,因為早年糖、麵粉、奶油、蛋,這些甜點的食材稀有,因此當時的甜點多與節慶喜事扣連。

 

一直到現在,每每品嚐甜點,尤其是漢點時,內心都還有那種與過節喜慶連結的儀式感。

 


雲林「日興堂餅店」──不華麗,但富足的幸福

 

雲林北港朝天宮老街上的「日興堂餅店」,是每次帶外地朋友,亦或海外朋友來旅遊時,必會造訪的一隅。

 

「日興堂餅店」成立於1980年,雖然歷史不如其他動輒七八十年的老餅店,但在周遭縣市,都是頗負盛名的指標性餅店。一直到現在,每每造訪,都有新人在試吃喜餅,洽談訂餅事宜。據當地朋友表示,婚嫁送出「日興堂餅店」的喜餅,到現在都還是很有面子的事。

 

「日興堂餅店」在疫情之前,會有專人在店內一角的鐵盤上,不斷分切各種口味大餅給顧客品嚐。試吃份量不小氣,每塊都有一塊鳳梨酥大小,店內還提供免費熱茶,吃餅配茶,再選購自己最衷意的餅帶走。

 

招牌是狀元餅,內有綠豆沙、瘦肉、蛋黃、肉鬆、油蔥酥,吃起來鹹甜交織。我總覺得漢餅帶給人一種不華麗,但富足的幸福。

 

其他值得一試的,還有紅豆麻糬、鳳梨餅、古早肉餅、香菇滷肉豆沙、咖哩滷肉。多為一斤重(600公克)圓形大餅,有些口味做成磚面平方大小,或手掌大的圓餅。

 

這樣的傳統大餅,過去多為喜慶之禮。賓客收到的喜餅,或許是兩盒一斤重不同口味的大圓餅,也或許是裡頭六塊長型或圓形口味各殊的漢餅。

台南老餅店──在富庶之後,轉為內斂的含蓄雅致

 

一次在台南東菜市,逛到一家老餅店「萬香餅舖」,門口長桌前每樣漢點都讓我佇足細賞。有一樣漢點從未見過,乍看像是圓形大餅狀的沙其瑪。帶回家與家人分享,比沙其瑪更香脆,是截然不同的口感。媽媽說,這在以前喜餅盒裡面,是很新潮的口味。

 


▲萬香餅舖的麵粉酥(攝影|呂立翔)



據說,位在台南喜樹路的「義美香餅舖」,麵粉酥做得更接近傳統。

 

諸如狀元餅這樣內餡豐富的漢餅,無非是主人家想展現滿溢的心思,讓人品嚐起來有豐足感。然而,在台南有七十年歷史的老餅店「振香珍餅舖」,我嚐到了漢餅的另一個面向。

 

位在台南市民生路一段巷弄內的「振香珍餅舖」,真的是「巷子內」。沒有華麗的店面跟商品陳列架,進了店門就看到有歷史鑿痕的烤爐,出爐的餅多還置於待涼的鐵盤上。老闆娘用一把小刀切著不同口味的漢餅提供試吃。

 

嚐了招牌的香菇魯肉,同樣入口豐足,但無特別心動,陸續嚐了伍仁蛋黃、綠豆椪,都用料實在。直到老闆娘切了一塊烏豆沙,原本因已飽足想婉拒,但老闆娘特別強調:「這個很不一樣,有一種高級感。」

 

高級感?勾起我的好奇心。接過入口,哇!餅皮有著細緻的奶油香氣與鬆軟口感,紅豆內餡糖香與豆香兼容並蓄,口感細緻柔滑,我馬上理解老闆娘所說的高級感,那傳達的不只有富足,而是在富庶之後,轉為內斂的含蓄雅致。



▲振香珍的烏豆沙大餅(攝影|呂立翔)

 

傳統漢餅店的挑戰與契機

 

如同戲劇《我的婆婆怎麼那個可愛》中,傳統漢餅店都面臨到類似的挑戰──如何與外來文化的西點競爭?漢點與西點在消費者心中競逐的,不只是外觀與口味的偏好,還有生活形態改變後的消費習慣。

 

以喜餅來說,西式或日式喜餅逐漸成為主流。小巧單包裝,整體看起來雅致,份量合宜,方便分食,利於保存。先不論風味喜好,光這些符合現代人小家庭、節食甜的食用情境,就讓西式喜餅較容易獲得青睞。

 

傳統漢點因應傳統社會大家庭型態,因此份量要大要足,才夠多人分食。但在現在的社會情境下,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而我在台北大稻埕的幾家老餅店,看到了漢點的新契機。

 

超過百年的老店「李亭香餅舖」,無論是翠玉綠豆糕、鹽梅糕、杏仁糕,或是各種口味的西平餅,都做了份量上較為小巧的版本,且有獨立的小份量包裝。以帶有紅豆餡的翠玉綠豆糕來說,就有四片的小包裝可選購。


▲李亭香漢點迷你小包裝(攝影|呂立翔)


▲李香亭迷你包裝鹽梅糕(攝影|呂立翔)


由花生與黑芝麻餡製成的招牌商品──平安龜,也推出了以壓紋金箔包裹的金錢龜版本,顛覆了傳統糕點的樸實外型。

 

有些觀點認為,部分漢點倘若縮小了份量去烘焙,會失去原有的風味口感。

 

同樣在大稻埕,位於延平北路上有八十年歷史的「十字軒餅舖」,我看到了因應時代變遷的另一種權宜做法。

 

「十字軒餅舖」將傳統大餅,分切成如鳳梨酥大小,且單獨包裝零售,甚至切成如餅乾狀的薄片,並將鳳梨與棗泥核桃兩種口味各三片分裝成一袋,價格好入手,份量合宜,免去買一整個大餅回家怕吃不完,或是攝取過多糖份與油脂的煩惱。



▲十字軒的大餅切(攝影|呂立翔)


迪化街上的「合興壹玖肆柒」,則將鬆糕、壽桃、蘇式酥餅、年糕做了如同照縮小燈後的迷你版本,讓人可多挑幾款一試味道。

 

對漢點別有鍾情的我,樂見這些老餅店順應消費情境,所做出的創新改變。

 

今年的聖誕節前,幾樣西方節慶甜點在台灣各自崢嶸,有來自義大利的Panettone、德國的Stollen 、法國的國王派。希望有一天,也能見到乘載了我們文化與歷史的漢點,成為外國人因其而探究我們背景的橋梁。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