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05
01WED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一間廟宇│心誠則靈的老傳統──永和保福宮

走在保福宮的迴廊與階梯上,抬頭看著龍柱、神龕、壁畫、浮雕、屋簷、門神彩繪……光影隨著時間在廟裡流轉,時而金光燦爛,時而靜謐肅穆,我瞬間體會到席德進筆下的愉悅……

沈維君

2022-01-02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庇佑永和街頭巷尾的保福宮(攝影/沈維君)

 

永和保福宮遶境──絕美的虔誠勝景

 

每年白沙屯與大甲媽祖遶境,是讓臺灣人熱血沸騰的兩大盛事。而在永和,也有遶境慶典──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當日,保福宮會舉辦祭典與巡安遶境,地方爐主、商店頭家都會自請陣頭,在永和街頭掀起熱鬧的傳統風潮。民眾也會早早守在街邊,等神轎過來時,便自動排成一長列,跪求平安。

▲保福宮遶境(攝影/沈維君)

今年四月,我正好在永和街頭躬逢其盛,原本只是外出吃午餐,沒想到遇見保福宮遶境,現場親眼見到大家在街頭虔誠跪拜,路邊店家與爐主帶著一群人,穿著統一服飾,動作俐落地跪下起身,英姿颯爽,肅穆如武林幫派,令人油然起敬。而當神轎遠遠可見時,現場許多民眾紛紛趴伏在地,井然有序地排成一列,讓神轎從他們身軀上方經過,有人喃喃祈求保佑,有人激動落淚。

 

在那一刻,那種一心一意的虔誠,美得令人動容。

 



▲經歷過風起雲湧的保福宮(攝影/沈維君)

 

永和的前世今生──從族群衝突到永久和平

 

臺灣的傳統廟宇大多是入世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病了,便向保生大帝祈求健康;想要升職加薪、事業順利,向關聖帝君求正財;買了彩券,去跟土地公求偏財,或是商家向土地公祈求生意興隆;請媽祖保佑,守護平安、消災避難;觀音心慈,萬事可求……而人們相信神明賞善罰惡,一來有益於民間教化,一來往往被人們用來做為出師有名的由頭。

 

保福宮的緣起,亦是如此。

 

根據《永和族群溯源》的文史研究,清朝中葉,泉州人與漳州人移居此地,泉州人祭拜保生大帝,漳州人則崇信開漳聖王,從當地耆老口述得知,一九五八年分鄉設鎮時,便是以籍貫與信仰來區分,信奉保生大帝的泉州人從中和分出來,歸入永和。

 

當時,移民既然敢遠赴異鄉打拚,便不是好惹的咖,加上清朝對臺灣人民的械鬥採取被動的態度,除非傷亡太大,否則不會干涉,因此當地的族群衝突很嚴重。根據耆老口述,當時人們蓋寺廟,除了信仰,還用來當作武力駐紮的據點,例如龍山寺的武力對內保護艋舺,對外攻打漳州人,擴張勢力範圍。而中和人在如今的圓通寺後山蓋慈雲寺,匯聚武力,防範原住民襲擊。沒想到龍山寺認為慈雲寺門口的燈正對龍山寺,會破壞風水,居然以此為名出師,強行拆了慈雲寺。可見當時族群衝突之嚴重。

 

更何況,泉州人來臺時,帶進了製糖技術,闢地種甘蔗,開糖廍製糖,早年樂華夜市的舊地名是「舊廍」,「廍」就是古代的製糖場。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在日據初期,大臺北地區的產物中,砂糖跟茶、米一樣重要。此外,當地還種植梔子花、茉莉、玉蘭花等香花,採摘後運至大稻埕的茶行製成香花包種茶。砂糖與香花都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當時甚至有人一夕致富。既有利可圖,自然也會帶來爭鬥與衝突。

 

事實上,「永和」這個地名便是源自於此,當初,地方耆宿楊仲佐(畫家楊三郎之父)將此地命名為「永和」,就是希望各族群永久和平共處。

 



▲信眾虔誠祈求(攝影/沈維君)

 

到保福宮,領受美的洗禮

 

保福宮便在這種族群衝突的時空背景下建廟。

 

早年,中正橋(前身為川端橋)還沒蓋起來,永和的泉州人想拜保生大帝,不僅得長途跋涉,渡河到大龍峒保安宮祭拜,還得支付渡費。1822年,地方仕紳商議,從保安宮恭迎保生大帝回來永和,建廟祭拜。最早的保福宮只是一座茅草屋,因為地勢低窪,每每遭洪水沖毀,屢次改建。直到1971年,才擴建為一千兩百多坪,成為永和最大的廟宇。

 

如今的保福宮是2011年斥資六億拆除舊廟、重新興建的新廟。空間設計為回字形,占地三層樓,從龍柱石刻、神龕金工、壁畫、寺廟、門神彩繪、屋瓦簷宇剪黏工藝……均為傳統工藝大師精雕細琢之作,例如請來中國石雕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經民雕刻宮廟內外殿的龍柱,再運至臺灣;屋瓦簷宇的剪黏工藝細膩繁複,是林光輝率子弟兵耗時兩年才完成,活靈活現的交趾陶則是葉星佑的作品;薪傳獎藝師潘岳雄彩繪門神;正殿神龕,由金工師傅陳石亮歷經十個月完成,用掉總值五千萬的金箔,他四十年的功力在金碧輝煌的神龕中一覽無遺;還有木刻藝師陳惠德的藻井、蘇天福、廖慶章、許良進、莊春波、潘坤地、王瑞瑜、許榮德、黃春泰等老師,保福宮匯聚工藝大匠之作,具有極高的民俗藝術價值。

▲保福宮一角(攝影/沈維君)


▲保福宮門神(攝影/沈維君)


▲不同時間前往,可見到不同的光影流動(攝影/沈維君)

走在保福宮的迴廊與階梯上,抬頭看著龍柱、神龕、壁畫、浮雕、屋簷、門神彩繪……光影隨著時間在廟裡流轉,時而金光燦爛,時而靜謐肅穆,我瞬間體會到席德進筆下的愉悅──

 

「我常逛到廟前,不為祈求神明,祇是來領受一次美的洗禮──飛躍的屋脊襯著藍天,使人精神飛揚、振奮。金碧輝煌,彩色繽紛的殿宇,給人情緒高昂與愉悅。恬靜的院落灑下一片陽光,把屋影投射在側牆上,形成神奇的魔力。我心中的一切煩亂都被撫平了。」

 

今年,保福宮建廟將滿兩百年,大家不妨來見識一下廟中氣勢恢宏、精雕細琢的民俗工藝,遙想這兩百年時空下曾上演多少高潮迭起的故事。

 


▲保福宮天井(攝影/沈維君)




收藏
訂閱
分享